碳匯林訊 一排排人工藻礁沉入碧波之下,搖曳的海草間魚群穿梭,山東長島孫家村的漁民們未曾想到,海底那片蔥蘢的“森林”竟能換來300萬貸款,更成為全村致富的金鑰匙。
在山東煙臺長島孫家村海域,一艘運輸船緩緩將人工藻礁投放入海。這些看似普通的混凝土構件將在海底“生長”出茂密的海藻森林,構建起一種名為“固藻集魚”的生態養殖模式。
2023年初,全國首筆“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落地長島,300萬元貸款資金破解了孫家村東源海洋牧場升級的資金瓶頸。一年后,這片海域交出了驚艷答卷:褐牙鲆魚苗存活率提升30%,年捕撈量突破1000噸,帶動村民戶均年增收8000元。
1、碳匯貸款,破解融資難題
幾年前,長島孫家村的海洋牧場面臨提質升級的關鍵時刻。村集體入股東源海洋牧場需要投放更多人工魚礁,卻遭遇資金困境。“我們在海域投放了12余萬空方人工魚礁,增殖了50萬株大葉藻、馬尾藻等海草,形成了規模化的海草床生態系統。”孫家村黨支部書記孫成偉介紹道。
傳統貸款模式難以評估海洋生態價值,而海洋牧場又缺乏足夠的固定資產作為抵押。這一困境在2022年底迎來轉機——長島農商銀行在山東省農信聯社指導下,創新推出“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
這款綠色金融產品以海草床、海藻場每年固碳量產生的遠期收益權作為質押,由專業機構評估碳匯價值,通過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登記系統進行質押登記。
2023年初,東源公司憑借其養護的1400余畝天然海藻場和修復的2500畝海洋牧場,成功獲得全國首筆300萬元碳匯貸。“海草床、海藻場每年固碳量超過280噸。”孫家村負責海洋牧場的技術人員肖圣志表示,這筆資金解了企業燃眉之急。
2、智能化改造,激活海洋牧場
獲得貸款后,孫家村將資金投入兩個關鍵領域:擴大海草床規模和海洋牧場智能化改造。
在海底生態建設方面,孫家村新增投放大量人工藻礁,持續擴增海草規模。如今,該海域已形成了規模化的海草床生態系統,不僅固碳能力顯著,還為魚類提供了理想的產卵和棲息場所。
“我們還用碳匯貸款資金對海洋牧場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孫成偉介紹道。通過部署水下監測設備實時追蹤生態數據,海洋牧場實現了精準養殖的革命性突破。智能系統實時監測水溫、鹽度、溶解氧等關鍵參數,讓養殖人員能夠根據數據變化及時調整管理策略。
改造效果令人驚喜:東源海洋牧場投放的80萬尾褐牙鲆魚苗,存活率較傳統養殖提升30%,年捕撈量增加至1000噸。存活率的大幅提升直接帶來了經濟效益的飛躍。
與此同時,孫家村構建了立體生態養殖鏈:在海底養殖海參、貝類,在中上層水域養殖褐牙鲆、許氏平鲉等優質魚類。隨著海草床修復成效顯現,海洋牧場天然海藻場面積不斷擴大,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生態系統。
3、經濟效益,惠及千家萬戶
碳匯貸款帶來的不僅是生態效益,更創造了實實在在的財富。孫家村的發展模式形成了“生態—經濟—社會”良性循環,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村集體從東源海洋牧場的收益中累計獲得分紅754.6萬元,這些資金又用于村內公共設施建設和福利發放。更令人欣喜的是,項目帶動村民每年戶均增收約8000元,顯著提高了漁村的生活水平。
在離海洋牧場不遠的海岸線上,孫家村同步發展了零碳旅游產業。村里打造綠色低碳“亮標惠民”示范點,民宿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和洗漱用品。旅游區內建成15個光儲充一體充電樁,新增80余輛共享電動單車,讓游客享受海島風光的同時實現綠色出行。
“固藻集魚”模式的成功也吸引了科研機構的關注。2025年7月,“山東長島海藻科技小院”在煙臺正式揭牌成立,將聚焦海藻產業發展的實際問題開展科學研究。
科技小院由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山東省農技協等單位共同支持,計劃進一步擴大海藻種植規模——2025年將擴至25萬株、5000畝海藻場。
4、零碳島建設,打造全國樣板
孫家村的探索是長島打造“國際零碳島”的縮影。近年來,長島秉持“全域統籌、生態優先、產業融合”的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形成了具有示范效應的“奔零”模式。
在零碳民生方面,孫家村投入200余萬元完成整村新能源供暖改造,130余戶實現清潔能源取暖改造率達100%。村內125盞路燈及公共場所照明均采用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微風能)供電,生活垃圾回收率達到100%。
零碳漁業領域成果更為豐碩。據測算,長島海域潮間帶海藻場每平方米碳匯量達187.31克,潮下帶海藻場每平方米碳匯量高達386.63克。通過“固藻集魚”模式,孫家村年產海產品5000多噸,創造產值4000萬元。
開發區將深入實施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大力開發深遠海養殖技術和設施裝備,全面構建魚藻貝珍立體養殖體系。目標到2035年,深遠海養殖網箱達到50座,養殖水體超過300萬立方米。
5、經驗推廣,引領藍碳經濟發展
長島“固藻集魚+碳匯金融”的創新模式為沿海地區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打通了“生態修復-碳匯增值-金融支持-產業升級”的價值轉化鏈條。
中國人民銀行長島支行副行長吳強評價道:“這是金融助力企業將生態價值轉換為經濟價值的一種新型信貸模式,該產品首創‘金融+生態修復+碳匯’模式,是破解綠水青山定價難的創新之舉。”
金融創新不僅解決了海洋牧場發展中的資金瓶頸,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機制。2023年4月,煙臺市首屆金融創新成果獎揭曉,“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榮獲一等獎。面對這份榮譽,長島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孫克文表示:“碳匯貸這個獎對我們是一種激勵和鞭策,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推出更多的金融創新產品,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綠水青山。”
長島的創新實踐正在全國產生示范效應。2025年7月28日,在煙臺市舉行的文旅產業鏈專場記者見面會上,長島旅游集團介紹了旅游產業與生態保護融合發展的經驗。
集團通過打造“海洋生態全域研學實踐島”,與專業教育機構聯合研發研學課程,將長島的海洋生態、地質奇觀轉化為研學產品,深化了“旅游+教育”的產業跨界融合。
隨著“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建設提速,長島的藍碳經濟正迎來全新發展階段。開發區計劃搭建島陸海一體智能信息網和海洋綜合立體觀測網,實現海洋牧場精準化數字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