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歐盟碳價環比跌1.37%,英國跌4.56%,韓國跌3.17%;
韓國成交量卻逆勢攀升13.11%,新西蘭日均成交價微跌0.77%——
市場分化背后,是政策轉向與經濟疲軟的角力。
一、歐美市場:經濟拖累與政策博弈
歐盟碳價連跌,2025年7月配額期貨均價跌至53.8歐元/噸(環比1.37%),創年內新低。
這一頹勢已持續近半年:2024年初以來,歐盟碳價累計下跌超31%,較2023年2月歷史高點(100歐元/噸)腰斬。
核心拖累因素:
工業需求萎縮:歐元區制造業PMI連續20個月低于榮枯線,工業部門配額購買力銳減;
配額過剩隱憂:2026年免費配額削減加速,疊加暖冬導致能源需求下降,市場預期供應過剩加劇;
政策搖擺:法國提議設立4580歐元價格走廊,但歐盟議會選舉臨近,政策落地存疑。
英國市場同步下行,7月碳價環比下跌4.56%,延續2023年以來的疲軟態勢。
若英國碳價持續低于歐盟,2026年碳邊境稅(CBAM)生效后,其鋼鐵、水泥等出口商品可能面臨額外稅收壓力。
二、亞太分化:韓國的逆襲與新西蘭的掙扎
與歐美不同,亞太市場呈現“量價背離”特征:
韓國成交量逆勢沖高,7月日均成交量環比大漲13.11%,但碳價下跌3.17%。
背后推力來自:
履約周期驅動:企業趕在年底履約截止前集中交易;
政策托底預期:政府計劃2024年實施清潔氫標準,刺激配額儲備需求。
新西蘭陷入“雙低”困局:
日均成交價微跌0.77%,延續2023年以來的單邊下跌趨勢。
2023年上半年,該國碳價暴跌42.5%,2025年仍未擺脫低迷。
主因是拍賣機制失靈——3月季度拍賣因結算價低于政府底價而流拍,嚴重打擊市場信心。
三、中國韌性:成交放量下的價格企穩
全國碳市場7月總成交1166萬噸,環比增長9%,總成交額突破8.55億元。
盡管收盤價環比微跌3.39%,但跌幅小于歐美市場。
支撐因素顯效:
履約需求釋放:控排企業為年底配額清繳提前布局;
自愿市場擴容:CCER累計成交額突破2億元,綠色技術交易中心加速技術轉化。
四、未來挑戰:政策與經濟的賽跑
全球碳市場分化凸顯深層矛盾:
歐洲的困境:若經濟持續疲軟,法國提議的“價格走廊”可能需聯動市場穩定儲備(MSR)機制,調整配額吸收閾值;
韓國的機遇:成交量躍升若匹配減排政策收緊,或扭轉長期低價態勢;
中國的關鍵:全國碳市場亟需擴大行業覆蓋(如鋼鐵、水泥),以提升定價話語權。
倫敦金融交易所分析師指出:“當工業復蘇遇阻時,碳價成了經濟冷暖的犧牲品。但長期看,歐盟62%的配額削減目標不會動搖——當前低谷或是布局窗口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