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訊 馬六甲海峽沿岸,三國聯手布局3大跨境碳封存樞紐,1億馬幣技術基金向全球企業開放——東南亞正以區域協同之力,破解工業減排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一、三國聯動:馬六甲海峽崛起跨境封存樞紐
馬來西亞主導,聯合新加坡、泰國構建區域碳治理網絡,在馬六甲海峽沿岸規劃3個跨境封存樞紐,目標2030年實現年封存能力1000萬噸。此舉是馬來西亞《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法案》的核心舉措,該法案作為東南亞首部CCUS專項立法,為封存場地管理、碳資產確權及跨國運輸提供了法律框架。
1、樞紐選址直指地理與產業優勢:
地質條件:馬來盆地近海枯竭油田和鹽水含水層深度超1000米,具備穩定封存結構,預估總容量超130億噸;
經濟輻射:毗鄰新加坡石化集群、泰國東部工業走廊,可高效承接區域工業碳排放。
2、區域協作機制同步落地:
印尼-新加坡簽署跨境碳封存合作備忘錄,允許印尼利用枯竭油氣田接收新加坡捕獲的CO₂;
馬來西亞開通“CCUS項目快速通道”,優先審批具備跨國技術經驗的企業申請。
二、政策與資金雙輪驅動,破解產業痛點
1、綠色金融工具箱全面開放
為降低項目前期高成本阻力,馬來西亞推出“政策+金融”組合拳:
專項貸款:CCUS項目可申領年利率下浮2%的綠色轉型貸款,期限延至15年;
稅收減免:封存場地開發商享受前5年所得稅減半(24%→12%),設備進口關稅全免;
1億馬幣技術合作基金:專項支持外資與本地企業聯合體,外資持股上限放寬至70%。
2、立法強制工業減排
法案將石化、鋼鐵、電力列為重點管控行業:
年排超50萬噸企業需在2027年前完成碳捕集設施評估;
燃煤電廠改造要求捕集率不低于85%,首批6家電廠啟動招標,單廠改造成本1.2億馬幣。
三、企業切入路徑:技術授權與基礎設施共享
1、跨國巨頭搶占樞紐建設先機
道達爾能源+馬國油+三井物產已聯合評估馬來盆地封存點,計劃復制挪威“北極光”項目經驗,為亞洲工業客戶提供商業化封存服務;
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布局模塊化基建:初期采用固定平臺注入(2028年投運),遠期規劃浮動儲存裝置,提升深海封存靈活性。
2、中小企業技術合作機遇
馬來西亞能源部明確三類企業優先準入:
2.1.煙氣捕集技術商:需提供近3年業績證明,例如VOCs與碳捕集協同處理系統;
2.2.封存監測開發商:須通過馬來西亞環境部認證,重點支持AI泄漏預警、地質穩定性遙感技術;
2.3.跨境聯合體:鼓勵與本地企業合作,共享區域標準制定話語權。
四、區域協同效應:從碳樞紐到東盟統一碳市場
1、基礎設施互聯降低邊際成本
三國正共建CO₂運輸管網,亞洲開發銀行“KickStarter計劃”支持跨境管道復用,避免重復投資。以印尼-新加坡項目為例:
殼牌、埃克森美孚聯合開發“S-hub”跨境封存中心;
預計年收益2億美元,運輸成本因管網共享降低37%。
2、催化東盟碳定價機制成型
馬來西亞要求2030年封存碳匯可交易,推動與新加坡、泰國互認減排量;
印尼總統令明確碳封存收益分成,承包商收入按石油天然氣稅法征稅,政府抽取PNBP(非稅國家收入),為跨境交易提供清算范式。
馬來西亞能源部長在法案發布會上強調:“當歐洲碳價因經濟疲軟跌至50歐元時,東南亞選擇以基建投資定義未來。這3個樞紐不僅是技術工程,更是區域氣候治理的新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