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碳信用成為近一年多以來高度關注的字眼,高度關注的原因是因為VCS等減排機制不斷翻車,碳信用簽發的量很難讓買家信服,其真實性、合規性、精確性等受到廣泛質疑,國際買家在逐步舍棄信息不透明、邏輯性不強的減排項目,轉而關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下的各類產品。因為國際買家偏好直接左右市場,因此高質量成為關注點。
什么樣的減排項目才是高質量的,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因為在國際買家的眼里,這些減排項目一定得體現可持續發展特征,數據質量經得起推敲,基線和額外性評估合理而且必然。更重要的是項目的全過程監測包括管理直接明了。
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可不是嘴上說說這么簡單。即使生活中有一些人研究可持續發展的,但是腦海里卻裝的如果利用這些概念掙錢。可持續發展并非反對盈利,而是一種多方共贏的模式。首先這樣的一種理念就直接把99.9%的人踢出高質量的范疇。因為這種理念是一種體系,很多人也知道17個目標,但是每個目標背后要求是什么,達到什么目標才能算是實現可持續,這樣的人就少之又少。其次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是單純的為了保護而保護,而是在可持續中實現增長。說到底,對于低碳環保,國際社會通用的語言是人為污染人為消除,低碳也是一樣,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需要人為干預,實現增匯,才能中和。
因此明了國際社會的價值指向,就需要回頭去考慮我們應該做什么工作。說到底,人的認知的提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事實上中國這些年出臺了一堆的文件,都在要求地方政府和社會要按照雙碳目標去生產、生活,但是地方政府很少真正理解,大部分都在應付,把低碳當成宣傳工具,很少真正在踐行綠色低碳。地方政府不能真正理解,還情有可原,因為多年來沒有強制要求,即使國家部委,真正理解雙碳工作的也缺指可數,就像某個領導突然問的那一句:雙碳發展戰略的目標究竟是什么,為了降碳而降碳?
這個問題才揭示了我們社會雙碳工作的軟肋,理念沒有提升到同樣的地步。而理念,卻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消化,它應該發自內心、出于本能。而現在社會中有幾個人有這樣的理念?
只有有這樣的理念,減排項目的高質量才能迎刃而解。我們很多人如果還沒有這樣的理念,就不忙去湊熱鬧,因為現在不出問題,今后也會繼續出問題。(王軍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