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聞中心 |
|
服貿會首設零碳展館,引領綠色新風向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9-16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國內動態 |
碳匯林訊 零碳園區方案館是今年服貿會環境服務展的亮點。其中,華通科技展示的只有手機大小的邊緣計算控制器模塊,安裝到數據采集箱體內,可實現對園區能源監控數據的清洗與傳輸。
中船新能在活動中展示了其創新成果——生物質能源與熱熔鹽儲能技術的融合應用;與此同時,中國中鐵旗下的中鐵科學研究院也帶來了與園區環境治理相關的一系列技術解決方案。
1、零碳園區:政策驅動與技術革新雙輪推動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園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作出明確部署。這一政策導向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
2025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園區,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各類園區低碳化零碳化改造。
政策層面已明確設定了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的核心指標:針對年綜合能源消費量處于20至100萬噸標準煤區間的園區,要求其單位能耗碳排放不超過0.2噸/噸標準煤。
2、企業實踐:從技術方案到整體解決方案
京能集團展示了詳細的零碳園區示范項目,包含從屋頂光伏到汽車充電樁到辦公樓熱泵的十幾處節能降碳方案。
其中,二氧化碳熱泵可替代燃氣鍋爐,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的熱泵系統,用于為儲熱系統和采暖管線制備熱水,在冬季為辦公大樓提供熱力。V2G充電樁支持雙向充放電功能,既能為車輛充電,也能將車載電能反向輸送至電網,通過雙向逆變器實現電能的雙向流動。
3、經濟效益:投入產出比成為關注焦點
據華通科技工作人員介紹,從零打造一個零碳園區投入較高,成本通常需要上億。即使是對已有園區的降碳改造,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
因此,現階段的零碳園區改造需求主要是政府牽頭的項目比較多。客戶最為關注的是投入產出比,京能集團在零碳園區項目中的盈利模式主要為補貼收入和向業主收取電費。
4、數字化賦能:AI與大數據成關鍵技術
本屆服貿會上零碳園區的展示與過去綠色低碳技術展示最大的區別是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轉變。零碳園區解決方案中建立了一批能源和碳排放的數字在線平臺,包括將AI識別用于碳排放管理和碳足跡盤查領域。
華通科技展示的零碳園區能碳管理平臺,通過嵌入AI算法和大模型,不僅能展示園區虛擬電廠、工業綜合能源等情況,還能實現智慧管控,成為園區的“智慧大腦”。
5、案例分享:多元化應用場景展示
華通科技目前的成功案例包括零碳高速服務區。“相比大的產業園區,它也比較容易實現”。
中鐵科學研究院以四川涼山德昌供港果蔬產業園應用案例向觀眾介紹:1噸垃圾衍生燃料,可替代0.47噸標準煤,減排達1700公斤二氧化碳。
中建二局承建的國家電網能源互聯網產業雄安創新中心項目,園區內光伏屋頂鋪設面積達8917平方米,總裝機容量2.15MWp,年均發電量超220萬度。
6、未來展望:從單點示范到集群化發展
零碳園區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新能源消納路徑。綠電直連、零碳園區、源網荷儲一體化等就近消納模式,可以有效促進新能源消納利用、滿足企業綠色用能需求。
國家發改委將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零碳園區建設,鼓勵各地區對零碳園區建設給予資金支持,鼓勵政策性銀行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中長期信貸支持。
展望未來,零碳園區的建設將愈發重視產業結構和經濟體系的合理布局,確保園區在邁向碳中和的征程中,依然能夠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
零碳園區建設已逐步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在京能集團的零碳園區項目中,利用業主提供的場地安裝光伏發電,所生產的電力再出售至業主,實現了良性循環的運行模式。
隨著政策支持的持續加強以及技術的不斷進步,零碳園區無疑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
|
|